头条 热门车 团购 资讯

合资车企迎接一个新时代 不少年轻人正在逃离

来源:未来汽车日报 2021-09-26 18:13:55

“(公司)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看着光鲜,里面的人郁闷得发慌。”上汽大众员工黄宇感叹道。

过去近10年时间里,上汽大众一直是行业领军者,与一汽-大众轮番出现在年度车企销量排行榜冠军宝座,并且,上汽大众的夺冠率还要更高一些。

那是上汽大众最辉煌的日子。

老一辈上汽大众员工回忆,90年代中期,上汽大众的平均月薪高达4500元,当时,上海浦东的房价也才1500元/平米。甚至,连开发商都对上汽大众的员工另眼相看,“我们买房可享受超低首付,且不限购”。上海人胡新尧还听过一个段子,“当年只要穿着上汽大众的工服去相亲,就能直接定亲”。

可惜,时过境迁,如今上汽大众已不复往日辉煌。过去两年,上汽大众接连经历销量下滑,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上汽大众累计销量为72.5万辆,同比下滑15.29%,是上汽集团旗下为数不多下滑的公司之一。今年前8月,在车企销量排行榜,上汽大众排名滑落至第五位,此消彼长,同期,长安汽车销量达到83.2万辆,排名攀升至第二。

很难说清,变化是从哪一刻开始的,但围城内外的确是变了,不少年轻人正在逃离。

逃离“围城”的年轻人

曾在上汽大众工作的曾可凡发现,上限为500人的离职大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2020年3月曾可凡离开上汽大众时,被旧同事拉进一个上汽大众离职群,“500个人的大群,当时的编号是‘2群’,到今年7月份时,这样的离职大群已经增至4个了”。粗略估算,一年多时间,又有约1000人离开上汽大众。

离职人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内部员工表示,找HR处理离职事宜的人甚至要“排队”办理。

刚从上汽大众某分工厂离职的员工刘子睦离开后,选择了一家新势力车企,颇具戏剧性的是,入职第一天,他就遇到三、四个上汽大众的前同事。

2020年5月,上汽大众开始推行薪酬制度改革,这被视作引发“离职潮”的导火索。“官方说法是薪酬改革,其实全年薪资是减少的。”据多位员工透露,改革后,他们的工资降幅约为25%。

此前,上汽大众的薪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月度)双薪(相当于基本工资的60%)和奖金(年中及年末)。

刘子睦回忆起几年前,上汽大众还处于巅峰时期,那时“双薪制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年终奖能拿到“10-15个月的基础工资”。当时,上汽大众的薪资水平在上海高于市场70%-80%的企业。“如果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建厂,C岗(即管理岗)的收入应该是高于80%-90%的企业。”

在车企,大家的薪资通常与销量挂钩,收入丰厚的那些年,上汽大众的销量节节攀升,连续数年稳居销量第一。如今销量下滑,薪酬下降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上汽大众某工厂员工尹亮称,今年缺芯危机屡次爆发,工厂“不是停产就是放假”,工人的收入直线下滑。最夸张的是4月,尹亮工资到手只有2000多元。虽然目前缺芯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生产计划仍旧“变来变去”。

大众MEB工厂油漆车间 来源:上汽大众官方

收入不稳定,新人基本是“来一批走一批”,只有那些老员工还留在原地。

不过,薪酬不理想,并非大家“逃离”上汽大众的唯一原因。

刘子睦观察到,在这一轮的离职中,研发团队的离职率“很高”,主要原因是话语权集中在“狼堡”,中方研发团队很难触及核心工作。

曾可凡告诉未来汽车日报,上汽大众的研发部门接触不到平台架构层面的工作,“最多做造型设计和配件改动。”核心的可靠性组件是不能改的,除非用本土产品替代,但这也很难。“本土替代可以降本,却触动了原有供应商的利益。”

无法接触核心技术,劝退了不少年轻人。今年刚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李贝就把研发自主权当成了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这决定了他能否在一家企业汲取到充足的“养分”,好实现自我成长。上汽大众显然不是李贝的第一选择。

燃油车销量下滑,电动车也卖不好

现在回想起来,2019年10月,帕萨特在中保研那一撞,似乎是个不好的预兆。

当时,中保研发布的碰撞测试报告显示,帕萨特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A柱弯折严重,被评定为P(较差)。

来源:中保研

这件事火速登上热搜,迅速引发网友吐槽,“这是减了多少料啊”。

让消费者最不能接受的是,面对大家的声讨与投诉,上汽大众时隔数月才给出官方回应:“所有大众品牌产品按照中国C-NCAP五星评价标准开发,针对此次某细分项评测成绩不佳,已第一时间开展技术分析。”针对A柱材料是否“偷工减料”等关键问题,上汽大众并未作答。

“不只是对外部,对内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曾可凡记得,帕萨特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开除了两个K3员工(基层员工的直接管理者)。

随后,帕萨特事件与疫情的影响同时体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上汽大众全年销量为150.5万辆,同比大幅下滑24.8%,远超汽车行业整体下滑幅度,在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排名前15家车企中,上汽大众的下滑幅度也最高。

碰撞事件中表现糟糕的两款车型,也随之坠下神坛。

2020年,B级车领域的明星车型帕萨特累计销量为12.88万辆,同比下滑31.9%。上汽大众的当家SUV车型途观L,销量也出现24.8%的下滑,成为SUV销量排行榜前十中,仅有的两款下滑车型之一。

凭借燃油车家底,上汽大众依然是前排选手。

但随着电动化浪潮袭来,燃油车时代终将落幕。新能源车业务,才更代表一家车企未来的发展潜力。

目前来看,上汽大众的电动车业务发展得并不顺利。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上汽大众两款ID.系列车型合计销量仅10714辆,而上汽大众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是30万辆。同期,特斯拉在中国卖出了15万辆电动车,造车新势力三强的销量也超过了4万辆。

目前在售的上汽大众ID.4 X和ID.6 X,在外观层面并无过多突破,网友调侃“一看就是一辆‘大众’”。在智能化层面,ID.系列也没有足以打动消费者的“杀手锏”。

一位上汽大众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在上汽大众的经销商体系中,只有5级以上门店才能获取ID.家族的销售授权。以北京地区为例,32家上汽大众经销商仅有6家拿到了代理权。这导致上汽大众庞大的销售网络无法完全发挥力量。ID.系列采用一口价的透明定价机制,经销商的利润和话语权都在缩水,以致“大家销售ID.系列的热情不高,不是购买意向明确的用户一般不会主动介绍”。

合资车企告别躺赢时代

收入下滑,刘子睦意识到上汽大众,甚至是合资车企集体的黄金时代要结束了。

上世纪80年代,上汽大众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合资车企。随后,一汽-大众、神龙汽车、上汽通用、广汽本田等合资车企陆续涌现。彼时,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十分薄弱。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卡尔·哈恩回忆称,1982年他参与上汽与大众的合资谈判时,中国汽车的普及程度甚至不如尼日利亚。

合资车企成立的初衷,简单说就是“以市场换技术”。但跨国车企们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吃下这片市场,同时保护好技术不外流。

来源:大众集团官方

于是,在合资车企,中外双方之间的博弈,便在所难免。

曾在某合资车企任职的彭轩称,在新车型即将上线的时候,需要到国外出差,不过接触到车型的时候通常已经到了整车生产的最后一步:总装。“前面的冲压、焊装和涂装环节,我从未参与过。”更夸张的是,该车企在中国热卖了十余年的一款车型,直到几年前中方人员才拿到其图纸。

汽车业内人士陈晨总结道,特殊的公司性质,导致合资车企决策周期长,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无法及时推出适应当下中国市场的产品,还可能会出现“定位奇怪或定价不接地气的车型”。

比如,做加长车型时,中方需要提交一个草稿,发给德方校验,通过后才会安排国产,“而这个流程通常十分漫长”。“这样的合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高速发展了。”

2009年,中国SUV市场开始爆发,在当年和次年实现了47.15%和101.28%的大幅增长。自主车企迅速反应,推出了一系列SUV产品,赚得该领域井喷的第一笔红利。受限于体制,合资车企在SUV竞赛中集体落后。

数年之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

特斯拉、五菱宏光开始霸榜,造车新势力也成了排行榜前排的常客,合资车企的电动车型却仍然刻着燃油车产品的烙印,智能化水平被人们吐槽为汽车界的“诺基亚”。

或许,合资车企的历史使命已接近尾声,最明显的信号体现在政策层面——合资股比正式放开了。

2018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公开了制造业对外开放的规划,关于汽车产业,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车企不能超过两家的限制。

当年10月,宝马汽车集团斥资36亿欧元从华晨汽车集团手中收购25%的华晨宝马的股份,前者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比将提升至75%。

2个月后,特斯拉将在中国上海投资500亿元建厂的消息曝出。当时,在某外资车企工作的周洲听到这个消息时颇为震惊,在他的认知里,这属于“不可能的事”。随后,特斯拉的工厂在临港开工,上海为其一路开绿灯,两年不到,国产特斯拉Model 3就顺利下线。

成功的案例摆在眼前,大众也试图打破原有的平衡。2020年5月,大众中国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母公司江汽控股50%的股权,同时大众中国通过增资方式将持有的江淮大众股权由50%提高至75%,江淮大众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主要用于生产电动车。

来源:大众安徽官方

种种迹象表明,大众或有意在华打造一家独资公司。

不过,当前合资车企仍旧占据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并不会很快“死去”。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抛弃合资转而独资建厂也不是一个百分百划算的买卖。“新建一个工厂需投资数十亿成本,搭建产品线需要3-4年的时间,一个新的企业团队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本投入。”外资车企将慎之又慎。

无论如何,环境已经改变,未来会怎样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但年轻人正在逃离、市场正在筛选,合资车企“躺赢”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责任编辑: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